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 > 正文行业资讯
海南将建海绵城市 解决大雨内涝问题
来源:www.xcxdtech.com 编辑时间:2016/3/30 10:24:27
今年起海南各城市新区、各类园区、成片开发区建设海绵城市
部分城市小雨积水大雨内涝或将解决
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,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,充分发挥植被、土壤、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,使城市像“海绵”一样,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,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。
小雨积水、大雨内涝、水体黑臭,这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十分痛苦的,并严重影响到了生活。但随着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建海绵城市热潮。解决城市内涝、雨水收集利用、黑臭水体治理将在不远的将来即可实现。3月23日,省政府办公厅便发布《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从2016年起,全省各城市新区、各类园区、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海绵城市建设让更多城市居民有了期盼。
解决小雨积水大雨内涝 海口建设海绵城市可行
随着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日渐显现成效,2015年6月10日,国家住建部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城市。省会城市海口在建设海绵城市上,也下足了功夫。
2014年,海口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表示,将要根据中央的要求,打造“海绵城市”。规划投入183亿元完善海口市排水(雨水)防涝系统,根据海口市降水、下垫面、排水管渠、水资源利用等因素,综合考虑采取蓄、滞、渗、净、用、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。
以海口为例,海口市区内地面“水泥化”、“硬质化”现象严重,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,绿地面积却相对减少。海口中心城区下垫面的滞水性、渗透性等水文要素发生变化,地表径流大幅度增加并超出排水系统所能承载的流量系数,导致了城市内涝等一系列城区自然水文循环问题。
2014年,海南省水利厅城市水务处调研员、高级工程师王永胜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历史上海口城区面积五分之一是水面,狂风暴雨时,起到蓄水作用,形成了自然排水系统,很少出现内涝。但随着海口市的发展,原本的水面开始消失。使原本具有蓄水调洪功能的洼地、山塘、湖泊、水库等被人为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,破坏原有自然排水系统。
专家表示,如果过度破坏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统,大自然就会在城市里重新形成新的排水系统,低洼道路就变成了蓄水池,也就是内涝。
业内人士表示,海南省多地区受亚热带海洋季风和区域地形的影响,降雨呈现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分布明显不均的特点,汛期雨量可高达年总量平均超80%,适合建设“海绵城市”。
2030年城市建成区80%达到目标要求
据《意见》要求,我省将推进自然生态修复,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。按照因地制宜、规划引领、生态优先、统筹有序的基本原则,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,结合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海绵城市功能要求,通过推进海绵型新老城区、建筑小区、道路广场、公园绿地建设,推进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。
同时,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、可渗透面积、蓝线划定与保护等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,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。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,将规划的实施纳入城乡规划督察员工作范围。强化城市“蓝线”保护,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江河湖水系的行为,有效保护现状江、河、湖、水库、湿地、坑塘、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。
并加强对城市坑塘、河湖、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,禁止填湖造地、截弯取直、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。
《意见》要求,到2020年,城市建成区20%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;三亚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,全面总结试点经验,向全省推广。到2030年,城市建成区80%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。
今年起,全省各城市新区、各类园区、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、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,以解决城市内涝、雨水收集利用、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,推进区域整体治理,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有缓解。